人生苦短,何以念归舟?淡然以生活,朝花夕拾书写自己的故事
清晨的露珠从叶尖滑落,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光。我站在老屋的檐下,看邻居阿婆弯腰侍弄院角的海棠。她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银发整齐地挽在脑后,动作轻缓得像怕惊醒了沉睡的时光。忽然想起二十年前,她也是这样站在这里,送别远行的儿子——那时她眼里有泪,却仍笑着挥手,说
清晨的露珠从叶尖滑落,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光。我站在老屋的檐下,看邻居阿婆弯腰侍弄院角的海棠。她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银发整齐地挽在脑后,动作轻缓得像怕惊醒了沉睡的时光。忽然想起二十年前,她也是这样站在这里,送别远行的儿子——那时她眼里有泪,却仍笑着挥手,说
我的小学母校“三门楼小学”,名称源于同庆街有个“三门楼”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在清江市城区东部东长街南面同庆街中段,有三个门供人行走,北面没有门,朝西的门楣有“古三门楼”四个字,朝东的门是“紫气东来”,朝南的门通向越河街清洁堂巷,三门楼呈方形,和屋檐等高,叫楼不是
刚升入初一的同学翻开人教版语文课本,常会陷入“三重懵”:课文从短篇变长篇,读起来抓不住重点;文言文从浅显变晦涩,翻译时卡壳;作文要求从“写清楚”变“写生动”,下笔没思路。
《朝花夕拾》(原名《旧事重提》)是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,以“回忆的记事”形式完整记录了他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。作品生动展现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,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,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。其文笔深沉隽永,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意义。
这时,一本穿越百年的经典便显得格外珍贵 ——《朝花夕拾》,这本鲁迅以心血凝成的回忆散文集,恰似寒夜里的暖茶,既能熨帖过往的褶皱,也能照亮前行的迷雾。它从不是束之高阁的 “文学标本”,而是藏在时光里的 “人生指南”,每一页都写满了普通人能读懂的温情与清醒。
中考结束,我们迎来长假。许多同学假期阅读活动丰富,有读经典名著的,有提前读高中课本的,有借旅行阅读城市或风景名胜的,还有读懂了之前亲人或师友某个行为包含的苦心的……
养成默读习惯,有一定的速度,阅读一般的现代文,每分钟不少于500字。
本书涉及家书近千封,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。它们记录着两岸的经济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,不仅是“两岸一家”的有力佐证,也是推进两岸“心灵契合”“以情促融”的黏合剂。
1881年9月25日,浙江绍兴的一户书香门第里,一个婴儿的啼哭划破长夜。这个名叫周树人的孩子,后来以“鲁迅”之名,用笔锋照亮中国现代文学的征程。2025年,我们迎来了鲁迅诞辰144周年,从1881到2025,144载岁月流转,鲁迅的文字仍未褪色。现在,就让我们
翻开父亲沉睡多年的日记本,如同展开了厚重的岁月长卷,清秀的文字质朴而详尽地记载了许多往事,它们在我们的记忆里有的清晰,有的模糊,更多的则刻骨铭心。
秋高气爽,书香满溢。9月21日上午,九江市图书馆三楼第二报告厅座无虚席,一场主题为《朝花夕拾》的读书分享会在此举行。本次活动特别邀请濂溪区德化学校唐君秋、程文露、陈文典、洪玉、沈嘉、殷志勇六位骨干教师组成主讲团队,带领现场百余名读者共同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,在经
《聆听——最具影响力创造者的声音》系列访谈第二季,我们通过深度对话记录设计行业的变革轨迹,探寻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未来方向。2025年,《聆听》继续携手施耐德电气以“小在意大意义(Little Things, Big Impact)”为主题全新启航,聚焦那些微